——但,当然了,作为长者的前人有着自己的矜持和责任。没有做父亲的会目睹了孩子因自己遭受的困境而完全无动于衷。 只是刘恒不说。 — 【我们首先来看诸侯王势大,这个问题其实之前已经大致论述过了。 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文帝对于同姓诸侯王们采用的态度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的宽容主张。诸侯王们得以在自己的封国里享受着和皇帝同样的待遇,拥有着独立的财政权、行政权,甚至军权。 他利用同姓诸侯王们的影响力来对抗汉初军功集团们的骄横,从而达成一种微妙的均势。同时也是通过安抚怀柔的态度,能够保证国家内部政治的稳定,给经济生产一个相对平和的条件。 在文帝在位的时期,因为大国的诸侯王们基本没有长成,其权力把握在汉相的手中,文帝自身又威望甚高,这种怀柔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局势。 可是,虽然此时多数诸侯们没有反叛之心,但毫无疑问已经逐渐具有了反叛的实力,为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啪”地一拍大腿,刘邦当场就拉着韩信指着天幕,“看吧,将军。我可没有随便说啊。” “在刘恒在位的时候,同姓的诸侯王们却是安安分分的,但是你听听嘛,就算是同姓的诸侯王,等到了刘启上台的时候,都要跟他玩造反。” “我之前所说的,为将军后世名所考虑,真的不是我在信口胡说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眼神还不忘往张耳他们那边看,看见几张此刻已然苦兮兮地有几分难的脸,心中不免大喜。 觉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剪灭异姓诸侯王的大业成功在望——! 【而等到刘启上位,东方诸侯王国的势力就已经发展到足够给中央王朝带来莫大力的地步了。 其中比较强大的,要属吴、楚、赵、梁、诸齐以及淮南三国。他们据与汉王朝之间的亲疏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亲近汉王朝的,是刘启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和淮南三国。但是,淮南三国的王位,是在上一任淮南王刘长意图勾结闽越、匈奴造反,被废为庶人之后,刘恒将其地三分,分封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所得来的。 ——对,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这样天大的罪名,在刘恒的宽纵政策之下,刘长的儿子们竟然还能够继承王位。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诸侯王们能有多么放肆了。 所以,淮南三国固然亲近汉朝,甚至由于刘恒的宽容,还怀揣着些许之情。但由于刘长当年的事情横在那边,搞得两边其实多少有点不尴不尬的觉。 真正说得上铁杆的,还是只有梁王这个刘启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他的封地梁国,其地理位置就处在中央政府和东方诸侯国之间,成功在景帝初年成为了汉朝中央势力最重要的屏障之一。 而疏远汉王朝的诸侯王势力以吴国为首——对,就是那个太子被刘启早前干脆利落一博局下去人没了,尸体还葬在长安的吴国——包括吴国、楚国、赵国以及六分之后的齐国。 这些大多是刘邦以及刘邦兄弟的后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汉朝中央无论是血缘还是情上都有所疏远。又在文帝时期的宽松政策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所以你未来才干出了传位梁王这样的一码子事?” 刘恒低头问儿子,在对面茫然的“啊”声中笑眯眯地加上一句:“把自己的亲弟弟骗的晕头转向地好好给自己卖命,有一套的嘛。” “——父皇,我怎么知道我未来会干什么啊!” 但是干得漂亮的,从结果来看。刘恒在心底夸了一句。 — 现·梁王·彭越、现·淮南王·英布:……我就知道你未来要搞我并且有了充足的证据…… 两人隐忍但愤怒的眼神狠狠地注视着刘邦,如果眼神可以具象化的话,那么想必此刻两人的眼神已经足以锋利如刀,一把把地刺进刘邦的身上,以解他们心头之恨了吧。 如果不是韩信开局就跳反站在了刘邦的身边,他们倒还愿意相信以他们的威望和能力,振臂一呼,总能和刘邦以命相搏过上几招的。甚至有了韩信的帮助,就算掀翻当前局势也不算完全没有希望。 但是韩信最先跳反了。围绕在这登基仪式周边的士兵,最锐的部分自然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百战老兵们。对于君主,他们跟随的是刘邦;对于主帅,他们憧憬的是韩信。 在这样双重作用的加持下,就算是同样自认勇猛的彭越与英布,都到一身本领无处可施——英布倒还好一点,他打的多少是正面战。彭越就更头疼,他是游击战的大师,可就眼下这个情况,谁允许他打游击啊! 而在气氛抑的异姓诸侯王的队列里,此刻终于又站出了一个人物。或者说,他其实早就该站出来了,只不过为了天幕里吕家未来的前途,反倒有些迟疑了。 ——张耳。 前魏信陵君的门客,汉高祖刘邦年少时的带头大哥,跟韩信搭伙破赵的开国功臣,当过名义上的韩信的诸侯王,刘邦和吕后的亲家,鲁元公主的老丈人,未来谥号也是景的,现任赵王。 “臣张耳,亦请辞王爵之位。” 他因为上了年纪,已经有些颤抖的身躯,缓缓拜倒在地。zMInGr.COm |